東南網12月12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何金 通訊員 杜天祥)泉州市豐澤區經濟部門近期發布一組數據,讓人倍感振奮:截至目前,該區建成了34個眾創空間,其中,4個國家級眾創空間、7個省級眾創空間、14個市級眾創空間,成功入選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吸引近萬名創客聚集,并成功孵化出子禺消防科技、新生代信息科技、果園網絡科技等400多家創新型企業。 要知道,自2015年底幾乎從零起步,豐澤區實現上述成果,僅用了不到2年的時間,速度之快可見一斑。創業領域數據的全面飄紅,背后是產業數據的全面優化,今年前三季度,該區第三產業 實現增加值281.2億元,同比增長11.2%。第三產業占比顯著提升到65%,位居泉州各地之首。 豐澤區靚麗的產業數據背后,是“雙創”的持續發力。毫無疑問,用“雙創”激活和帶動民間投資,則是這條產業轉型路徑背后的發展新邏輯和新理念。 近兩年前,國內有關民間投資動力不足、創業熱情下降的問題,開始引起政界、學界、商界的強烈關注。 在我省民營經濟和傳統工業制造業“雙中心”泉州,民間資本投資動力下降的問題同樣存在。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深化, 各類生產要素價格高企、產能過剩、行業洗牌加劇等多種考驗全面襲來,當地一些民營企業家倍感“壓力山大”,出現了所謂的創業“倦怠期”。這種倦怠,集中體現為部分民間資本不再銳意進取,企業經營者也選擇“坐享其成”或者“吃老本”。這種狀況如若延續下去,對區域經濟傷害極大。 如何重新激活創業熱情?這成了各級地方政府決策者的必答題。從豐澤區的客觀狀況看,盡管是泉州的新城區和中心城區之一,但過去,傳統制造業一直是豐澤區的“主業”。在該區方圓僅126.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一度密布著紡織服裝、鞋業、化工、包袋等10多個產業和近千家企業。在制造業繁榮期,當地的工業企業貢獻了大部分的財稅。 近年來,面對傳統制造業投資邊際動力的下降,豐澤區意識到,單一發展制造業,經濟波動不小,風險大。而且,城市化迅猛推進后,單純地發展制造業空間也 不大,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對于豐澤區而言,這個突破口,就是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而來自 中央、省、市的政府層面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東風,也賦予了豐澤新的發展動力。向創新型產業領域挺進,在該區形成了共識。 政策開路。很快,該區就出臺了《關于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的實施意見》《豐澤區進一步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實施意見》《豐澤區進一步加快發展創意產業的實施意見》等20多份文件,從政策配套、財稅扶持、人才引進等近百個細分領域著手,為創新型企業落地掃清障礙。政策之及時和細分配套之完善,可謂領泉州各地之先。政策效應下,豐澤區的產業經濟終于實現從傳統制造業到創新型產業的“蝶變”。 向“雙創”挺進,也不能片面脫離原有產業。從豐澤區的經驗看,發展創新型產業所需的資金、土地甚至人才,大量來自傳統制 造業的積累。而且,在泉州一帶傳統制造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其本身也面臨著向“微笑曲線”兩端研發設計與營銷攀升的過程。由泉州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衍生出眾多的投資空間,給豐澤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的生存空間,創設了一系列的“雙創”投資機會。 傳統制造業經濟向現代經濟轉型,是公認的區域經濟轉型難題。而環視整個泉州,在傳統制造業和民營經濟增長乏力、民間資本投資動力不足的大背景下,豐澤區的探索、實踐和華麗轉身,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參考案例。 大而言之,無論對于一個國家和一個區域來說,民間投資都是不可或缺甚至是重中之重的角色。豐澤區以“雙創”為動力,驅動民間投資,并全面激活其投資熱情,值得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