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海街道御花園小區,目之所及皆是溫暖瞬間:小區入口處,外賣員對照“小哥公約”有序停車、文明送餐;社工服務站里,一節節周末課堂為小朋友們帶來歡笑;法律咨詢廳內,“三官一律”現場辦公為居民解答一個個法律問題……一幕幕暖心場景,是東海街道積極推行“四微聯動”工作機制、提升小區治理能力的生動寫照。 向陽而生:點亮“微心愿”,溫暖鄰里情 聚焦“微心愿”收集落實,構筑“居民點單-平臺派單-分級接單”閉環服務模式,快速響應小區居民呼聲。建立“1+1”心愿收集機制,依托小區鄰里服務站、樓棟大廳、戶外宣傳欄等載體,設置“微心愿”征集墻、意見板,通過樓棟微信群、心愿二維碼等方式,全方位收集電動自行車道閘更新、車位破損修補等居民訴求291件。推行心愿分級分辦制度,將“微心愿”劃分為服務類、硬件類、糾紛類、治理類4大層級并梳理形成“需求清單”,推動社區、業委會、物業、派出所等責任單位領辦事項,明確完成時限、按期反饋公示。截至目前,累計辦結“微心愿”289條、辦結率達99.3%。 微心愿墻 和睦共議:“微協商”聚力,共治解民憂 針對“電動自行車充電難”“戶外娛樂設施少”等長期困擾小區業主的難點堵點,大力開展“微協商”,共議共解小區難題?;钣眯^公共空間,創新打造“紅色議事廳+話閑亭”雙陣地模式,實現正式會議與開放式討論“一內一外”空間互補。建立“社區黨支部+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四方聯席議事機制,以“六步工作法”(收集訴求-確定議題-公布告知-開展協商-結果實施-監督反饋)為指引,建立健全議事流程及規則,做到“周周議、一月商”,引導居民從“旁觀者”變“參與者”。2025年以來,高效推進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雨棚建設、小區鄰里工作站升級、道閘系統老化更新等3個民生項目成果落地,實現1000平方米綜合空間改造升級、電動自行車充電車位新增252個、小區嵌入式娛樂服務設施新建2處,切實滿足全齡段居民需求。 馨香滿園:拓展“微服務”,居民得實惠 著眼于提升小區服務水平,構建“有隊伍、有機制、有陣地、有活動”四維服務體系,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堅持黨建引領小區治理,落實黨員“雙報到”服務機制,通過二維碼引導130名在職黨員下沉小區、認領服務事項,同時推動社區書記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并駐點服務,集聚小區紅色力量。充分挖掘小區“三官一律”“兩代表一委員”等能人及熱心居民200余人,組建黨員服務隊、業委會服務隊、新階聯服務隊等9支特色志愿隊伍,提供家政檢修、親子輔導、義剪義診等服務11項。聚焦“一老一小一新”,打造“社工服務站+同心會客廳+法律咨詢室”三大陣地,常態化開展親子輔導、普法調解等志愿活動40場,構建起“家門口”的幸福生活圈,切實將服務做到居民心坎上。 立約崇善:“微公約”共定,文明同守護 “門前衛生要自理,樓道不能占公地”“車輛停放要有序,共享你我御花園”……這些通俗易懂的“微公約”在小區里隨處可見。根據小區實際情況,將公共秩序、環境衛生、鄰里行為,特別是快遞外賣小哥行為規范等內容納入公約條例,廣泛征集小區居民的意見建議,制定鄰里、樓棟、小哥3份“微公約”,并通過小區公示欄、樓道展板、樓棟微信群等平臺強化宣傳引導,推動居民自行執行、互相監督。通過“德治+自治”雙輪驅動,不但化解了居民與居民之間、居民與新就業群體之間的矛盾,而且進一步增強“小區是我家”的歸屬感,讓文明自律成為小區新風尚。 今年來,東海街道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區委社會工作會議要求,堅持高位推動、高標布局,全域推動“四微聯動”提質增效,選取御花園、海星小區作為區級培育重點,不斷探索小區治理新模式。截至目前,累計收集微心愿390個、辦結381個、辦結率達97.7%,“三官一律”“兩代表一委員”進駐率達100%,打造“小區鄰里服務站”“新型文化空間”等服務陣地33個,發動“五老人員”“熱心居民”“技能人才”“專業社工”等多方力量組建“黨員服務隊”“夕陽志愿服務隊”等特色志愿隊伍56支,開展“我們的節日”“暑期樂園”等活動121場。 下一步,東海街道將繼續深化“四微聯動”工作機制,以御花園小區為示范點,以點帶面推廣經驗,推動轄區小區治理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共建”轉型,讓“家門口”的幸?;骺筛兄谋憷?、可觸及的服務,不斷為小區居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東海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