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有沒有一個地方,3年里完成30年的華麗轉變?有,它就是泉秀街道燈星社區。在泉州,有沒有一個地方,30年保有淳樸民風初心不改?有,它就是泉秀街道泉淮社區。兩個社區的歷經之路,不盡相同,卻都鋪滿了一代代人為之努力的腳印。 燈星社區 3年前,燈星環境臟亂、民房錯雜,3年后,放眼寶洲街,萬達廣場崛起,城市綜合體成形。在萬達崛起的“面子”背后,社區的“里子”也得襯上,移風易俗,無疑是社區軟環境實現優化的最佳突破點。 浦西花園的莊氏宗祠內,擺放各類書籍的圖書角讓這里充滿了“書香”,經過征遷重建之后的宗祠“脫胎換骨”由祠堂變學堂,為社區老少的文化生活增添亮色。值得一提的是,燈星還成立了“什音”社,致力閩南文化傳承。 “這支隊伍在移風易俗方面作為一支宣傳隊伍,平時幫我們宣傳移風易俗的一些好做法,假如說遇到了一些白事,他們也會主動免費的去幫忙,第一宣傳第二也幫他們熱鬧一下,那家屬也就省掉了出錢請人家陣頭,就不會多浪費一些錢。”泉秀街道燈星社區黨總支書記莊旗明說道。 “強組織、立規矩、建陣地”,燈星用這“三招”,讓文明理念慢慢滲透到社區文化的肌理當中。首先勇破“陋習”,組織社區骨干帶頭宣傳、動員,狠剎“大操大辦”等不正之風,制定了居規民約,對紅白喜事進行限量界定。隨后抓好“機構+制度”這兩個重點,把移風易俗的規范納入居民公約,和“一約四會”有效“聯姻”。 “以前都是五陣七陣八陣拼比有錢的,現在我們規范三陣,大家都能遵守。最大的一個突破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心市區的社區,一出去就是主干道,所以我們就規范了所有的殯葬隊伍都不上主干道。”莊旗明說道。 泉淮社區 泉淮位于泉秀街道的中心地段,是豐澤區規模較大的老舊純社區,社區內的70幢樓房在這里已吸納了30多年的煙火氣,漸漸暈染出淳樸和諧的“畫風”。 移風易俗的工作要開展起來,難度得有“四顆星”:老舊小區集中,流動人口多,硬件設施老化,沒有固定的場所作為喪葬點噪音大,為了啃下這些硬骨頭,社區一手抓陣地建設長效化,一手抓宣傳教育常態化。通過文化場所建設、評選先鋒模范、開展“眾鄰互助”活動等方式,接通“地氣”提高宣傳方式和效果,慢慢地把新風吹到居民群眾的心里。 “辦喪事的時候會比較分散,我們采取的辦法就是依托我們老人協會下面的文體隊伍,以腰鼓隊來作為居民辦喪陣頭的隊伍,一方面是可以為居民辦喪節約開支,另外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文體隊伍在噪音方面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和解決。”泉秀街道泉淮社區黨總支書記林志忍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