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上午,第四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發布會針對大家關注的海藝節主題策劃、活動安排、社會參與等進行重點介紹。 本屆海藝節有藝術展演展示、藝術發展論壇、網絡藝術節三大板塊。三大板塊的籌備情況如何,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亮點?記者從中擷取部分內容,提前進行“劇透”。□本報特派記者 蔡紫旻 開幕式 歌劇形式講述海絲故事 大家十分期待的開幕式演出,將于11月22日晚,在新落成的泉州大劇院舉行。開幕式文藝演出——《大海承諾》,是一場精心創排的民族歌劇,由多名國家一級導演、一級作曲擔任主創。 歌劇講述了宋元時期,在海上絲綢之路兩大重要港口——亞歷山大港和泉州港之間,人們交流交往、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以及發生在這一背景下,泉州木偶藝人履行承諾、遠渡重洋的傳奇故事。以此謳歌海上絲綢之路上一代代開拓者、繼承者向海的膽略勇氣,頌揚先人們對交流互鑒的不懈追求。 舞臺呈現方面,將利用聲光電等技術,創造出真人表演、木偶表演、剪影投映等多空間舞臺表演形式,帶來多層次的藝術沖擊。 特別是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獻演的泉州提線木偶經典劇目——《四將開臺》,將以嶄新的形式出現在劇目中。公元10世紀中國、印度、埃及等海絲沿線國家的人文景觀、建筑風貌等也將在劇中重現。 開幕式演出將融合南音、木偶戲等民間曲藝,將東西方藝術有機融合,呈現出三個特點。 從思想性來看,歌劇突出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商路,更是“心路”。這條路上傳揚著誠信、勇敢、分享、犧牲等人類共同價值。 從藝術性來看,主創人員創造性地在歌劇中,加入泉州提線木偶這一國家級非遺表演形式,由真人和木偶同臺演出,達到“人偶合一”效果。不僅如此,過往傳統的提線木偶表演,是由“人”操縱“偶”,這次,舞臺上將通過一個高4米的木偶,以懸絲連接真人,由真人進行動態表演,形成“偶”操縱“人”的視覺沖擊。 從觀賞性來看,這部歌劇在很多細節設計上匠心獨具。比如木偶以剪影的形式,巧妙投映在特定位置,與整個場景融為一體。 木偶節 演出場次創歷屆新高 1986年,首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節成功舉辦,是我國首個國際木偶節。2012年12月,以泉州提線木偶戲為主體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 今年,第六屆中國泉州國際木偶展演將于11月23日—26日舉行。來自瑞士、俄羅斯、匈牙利、澳大利亞、荷蘭、德國、意大利等國家的10支隊伍,以及19個國內木偶表演團隊,將在我市各縣(市、區)的劇場、廣場、社區、農村、學校等場所,開展70多場演出,演出場次創歷屆新高。參演的木偶品種有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皮影戲、手影戲等。 國際南音大會唱 33個國內外團體參加 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有“中國音樂歷史的活化石”之稱。本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將在中心市區的泉州梨園古典劇院開幕。活動會一直延續到30日。 本次南音大會唱的主要內容包括交流演出、南音保護傳承展、南音學術研討會等。屆時,將有來自菲律賓、日本、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9個南音社團,以及香港、澳門、臺灣和深圳、漳州、泉州的24個南音團體參加。 今年適逢南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周年,泉州將特別在泉州大劇院舉辦專題紀念研討會和南音保護傳承成果展,并創排《雅調清音萬里長》等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