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晚,大家十分期待的海藝節開幕式,在新落成的泉州大劇院舉行。開幕式包括啟動儀式和文藝演出兩部分。其中,文藝演出的呈現形式和以往不太相同,我們一起去看看。 在音樂和燈光的配合下,泉州提線木偶和演員們同臺演出,令人眼前一亮。主角們放聲高歌,演繹著海絲故事。由國家一級導演邢時苗和高山任總導演,國家一級作曲方鳴作曲,國家一級作家何繼青擔任編劇。在接到第四屆海藝節開幕式文藝演出的邀請后,導演組展開了“頭腦風暴”。 (民族歌劇《大海承諾》總導演 高山) “緊扣海絲主題,凸顯泉州這個文化要素,千年的跨越,這是一條人路,人路載著情。是一條商路,商路載著物,還是一條文路,文路載著韻,還是一條心路,心路載著德。” (民族歌劇《大海承諾》編劇 何繼青)“我們這部戲的創作的沖動或者靈感,概括起來說就是來自于這三個方面,第一文化的海上之路,第二泉州木偶藝術的代表性,第三就是人與戲劇的關系,它們融合起來,就是中國文化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 傳播到世界各地。” 歌劇《大海承諾》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宋元時期,講述的是在海上絲綢之路兩大重要港口——亞歷山大港和泉州港之間,人們交流交往、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以及發生在這一背景下,泉州木偶藝人履行承諾、遠渡重洋的傳奇故事。通過一幕幕悲喜劇,體現了泉州人愛拼敢贏的性格底色。 (民族歌劇《大海承諾》編劇 何繼青) “敢拼就要能夠擔當,不敢擔當你就不敢去拼,你看我的男一號,他一旦承諾了對女一號的承諾,至死不悔,我們的那個戲班的班主,就是為了一個未曾謀面、未曾深交的一個人的一句囑托,為了這種承諾他就可以遠走大海。” 主創團隊創造性地將泉州提線木偶表演形式,融入民族歌劇當中。舞臺上,形成真人表演、木偶表演、剪影投映的視覺看點,帶來多層次的藝術享受。 (民族歌劇《大海承諾》總導演 高山) “為什么要投影呢,這么大的劇場,這么寬闊的舞臺,這個偶就這么小,通過投影把這個偶放大,讓觀眾感覺到,偶的臉部的局部的表情。” 傳統的提線木偶表演中,由人操縱著木偶。而在這出歌劇中,有一個高達4米的木偶,以懸絲連接真人,由真人進行動態表演,形成“偶”操縱“人”的視覺沖擊。值得一提的是,泉州提線木偶的經典劇目,以不同方式悄然出現。比如,歌劇女主角的名字若蘭,就源自傳統提線木偶戲《若蘭行》。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獻演的《四將開臺》,也以嶄新的形式出現在劇目中。 本臺記者:駱靜宜,黃志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