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節臨近,節慶氛圍愈濃。晚上12點,坐落在豐澤區北峰工業區的漢月花燈工作室依然燈火通明。為了在春節前趕出最新一批花燈訂單,“泉州花燈”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傅草藝聘請的工人正在夜以繼日地趕工。 “年前是花燈工作室最忙的時候。”接受記者采訪時,傅草藝說話語速很快,一舉一動像上足了發條,“今年365天,一天都沒有休息過。”最近他的工作節奏更為緊湊。 歷史悠久的泉州花燈,以獨特的刻紙、針刺工藝和料絲鑲裝技藝聞名海內外,是南方花燈的典型代表。2006年,“泉州花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閩南語中,“燈”與“丁”諧音,泉州花燈寓意人丁興旺,有迎接光明之意。每逢傳統佳節,泉州花燈供求旺,扮“靚”街頭。臨近春節,泉州開元寺、西街、中山路長廊等城市地標掛滿各種造型、色彩鮮艷的手工花燈,其中不難發現統一的印記——漢月花燈。 傅草藝學書法和國畫出身,從17歲起就從師學習花燈、刻紙制作技藝,至今已經從藝26年。這幾年,他成立漢月花燈工作室,探索將花燈工藝與產品推廣到寺廟、燈會與文創產品店。 “美無法批量化生產,受制于市場和銷路,手藝人更應思考如何面對生存與創新困境。”傅草藝非常喜歡“手藝人”這個說法,他說這是許多代藝人延續傳承下來的稱呼。 據介紹,一套完整的花燈制作下來,要花將近一個月時間,這是手藝人“磨活計”的過程。制作傳統泉州花燈“彩扎燈”時,藝人們先用紙捻將竹篾綁扎成燈骨架,再把紙或綢布繃粘在骨架上,貼花邊、描圖案、掛絲穗,便成了彩扎燈。每一步都考驗耐心和工藝。 傅草藝說,經過手工編織、刻畫、打磨的花燈,在點亮時會發出朦朧光亮,散發出中國詩畫般的天然柔美、清新剛健。 走進傅草藝的工作室,各式手工花燈擺滿其間。在傅草藝看來,這20多年間,整個時代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曾經,泉州鯉城區內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花燈小作坊;如今,花燈傳統技藝卻面臨瀕近失傳的危機。 自泉州花燈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泉州加大對其工藝技藝的傳承與保護,花燈成為傳統節日烘托氣氛的工藝品和展示泉州古韻風貌的窗口。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和“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古城泉州近年來進行綜合整治、保護與提升,誕生了一批極具閩南特色的藝文空間,游客熱衷于體驗古城別樣的慢節奏生活,許多“非遺”項目也在傳承創新路途中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目光。 逢年過節、訂單量大時,傅草藝督促自己和工人趕工,制作大型掛燈、傳統燈組;訂單少時,他便閉關鉆研,思考傳統手藝如何和現代人熱衷的“生活美學”“DIY體驗”等理念結合,為傳統的花燈制作工藝找出一條生存之路。 “節假日游客們都會來古城游玩,希望花燈在此時進入到游客視野,被游客們帶到國內外各個角落。就像風吹草籽一樣,在有土壤的地方生根發芽。”傅草藝希冀著花燈手藝長鮮、常在。 (轉自央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