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基層各方的資源和力量擰成一股繩,才能進一步形成合力,提升平安建設整體水平。但由于街道基層與駐區單位沒有隸屬關系,缺少行之有效的推進運行機制,往往難以實現這一理想的工作效果。如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決城市基層治理的共性難題,讓群眾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東湖街道積極探索這一“紅色密碼”。 “平安建設人人參與”是關鍵!今年來,東湖街道黨工委聚焦這一“神經末梢”,以黨建為引領,以共駐共建為平臺,探索區域化“大平安”建設工作機制,打破以往駐區單位各自為戰、條塊分割的傳統壁壘,形成區域化協同協作新格局,使平安建設由過去社區“獨角戲”變為“大合唱”,讓社區成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據統計,今年來,共搗毀各類犯罪窩點6處,刑事發案率同比下降55.42%,矛盾糾紛化解率100%。 共建—— 激活組織“細胞”,破解協作瓶頸 “組織聯建、黨員聯管、活動聯辦、資源聯用、平安聯創……”今年來,東湖街道黨工委及8個社區黨委,以黨建共建為平臺,與駐區單位簽訂了一份《平安共建協議書》。根據協議內容,未來合作方將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注重實效”原則,通過共建平臺,分享工作資源、交流工作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等,實現共駐共享、合作共贏。 為什么要實行平安共建?這還得從東湖街道特殊的地理環境說起。該街道地處豐澤中心城區,與鯉城區、豐澤區的7個街道9個社區有邊界接壤,且駐區較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106家,臨界點多。邊界線、臨界點是城市社區流竄作案、矛盾糾紛、偷搶盜竊等治安隱患的重點區域,也是聯防聯控的薄弱地帶。 為了有效破解邊界線、臨界點的治理重點、難點、痛點問題,街道充分發揮街道黨工委的樞紐功能,將駐轄區各單位的平安建設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開展區域信息聯用、糾紛聯調、治安聯防、平安聯創、應急聯動等平安建設工作。 基層治理好不好,組織建設是關鍵。東湖街道黨工委發揮“社區大黨委”凝聚力,將臨界處的社區及區域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吸納為平安共建單位,共同推進區域化平安建設的聯建共建。各社區負責做實做好基礎工作,主動與駐區、邊界單位加強聯絡和溝通,結合實際制定簡便易行的共建工作計劃,進一步調動參與單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截至目前,東湖街道轄區內已有95家單位簽訂協議,達成無邊界的區域化“大平安”創建機制。通過共建活動平臺,分享工作資源、交流工作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等,共同“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目標。 共治—— 增強“造血”功能,彌補自治短板 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立足區域化“大平安”創建機制,東湖街道黨工委多方聯動,形成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從源頭上化解基層群眾矛盾。 東湖街道將全街道劃分72個一級網格、419個二級網格,整合115家單位入格,深化25家單位業務聯勤聯動,配備網格員403名,其中一級網格長72人,專門負責對網格事項的受理批轉處置,做到“網格吹哨、部門報到”。同時,以一級網格為單位,建立意見建議征集制度、黨群議事會議制度,推動駐區單位參與社區治理,形成“合議庭”,共同研究、參與、推進區域社會治理,協商解決難點、堵點等問題。截至目前,共促成35幢樓加裝電梯、16個小區建設微型消防站,規整“蜘蛛網”6516米,51個小區實現“儲藏間零租人”,解決自建房電動車充電等一批安全隱患問題。 與此同時,街道積極推進治安防控資源統籌,將區域內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治安力量,融入社區平安建設。以社區為單元組建區域治安巡邏防控隊伍,常態化參與社區的“大小聯巡”活動,并將這些治安力量錄入“守護者APP”軟件,合理利用和盤活防控資源,最大限度將矛盾吸附在區域、化解在萌芽。今年來,共處置矛盾糾紛、治安隱患等各類巡查事件567件,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不止如此,東湖街道還積極探索區域警務協作機制,主動牽頭協調邊界社區、駐區單位,在案件高發地和邊界地帶建設多功能區域綜合警務站、執法驛站,由社區民警帶領,區域聯防隊員進駐,24小時值班在崗,聯勤聯動,打破“邊界”限制,開創了區域警務協作新格局。警務站建成使用以來已偵破臨界點“黃丑陋”等各類違法犯罪案件5起,化解“邊界”衛生、鄰里糾紛、突發事件等問題20多起。 共享—— 整合平安資源,提升綜治效能 建強街道社區陣地、用活駐區單位陣地、拓展“互聯網+”陣地……東湖街道以分布在轄區的各駐區單位為點和面,按照資源配置集約化統籌盤活用活平安陣地資源,讓平安果實人人共享。 近年來,東湖街道采取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多方眾籌,通過調劑、置換、購買、租賃等方式加大綜治工作配套設施建設,8個社區先后建設了社區綜治中心服務場所,以及司法行政工作室、綜合執法服務站、社區警務室等13個服務功能場所。今年,率先在圣湖社區建設“綜治+”社區治理中心,并探索推行“1368”工作法,著力提升綜合治理“軟實力”,全面化解鄰里糾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如何用活駐區單位陣地資源?東湖街道組織6家駐區單位和各社區共享陣地資源,按照“供給”與“需求”兩張清單統籌、調整、共建,確保各領域、各區域的安保隊伍能快速、高效、便捷共用平安陣地資源。同時,動員豐澤移動公司等13家駐區單位免費向居民開放安防體驗館、法治文化展館等近1000平方米,共享系列平安教育資源。 “互聯網+”促平安建設,是東湖街道區域化“大平安”建設機制的另一法寶。街道整合公安、消防、司法等部門資源,開通“警民連心熱線、電子公告欄、線上民情通”,暢通聯系居民群眾的樞紐和窗口,橫向對接110、119、120和綜治網格服務管理平臺。建立“便民服務網站、網格員電子名片”等公共服務信息平臺,以及微信群、QQ群、微博等“隨手拍”服務平臺,以“居民點單、服務站下單、網格員接單”的“三單式”新型為民服務模式,為群眾提供司法救助、社會救助、代辦代繳等11項公共服務,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用真心“網”住民心。 共筑—— “跨界”聯動治理,守護群眾安全 立足“社區是我家,平安靠大家”的理念,共建單位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采取多種形式助推社區“大平安”建設,讓安全感“住”進每一位社區群眾的心中。 泉州無線電管理局等30多家共建單位,每年為駐區社區提供5000-10000元的綜治經費,共同推動“城中村”、沿街店鋪等公共區域建設智能消防系統,目前累計配備“5+2”設施1620棟、“3+1”設施475家,消除各類消防隱患23起;泉州銀行等20多家單位,為社區印制綜治宣傳品、幫扶困難聯防隊員等服務;泉州市國資委在圣湖小區打造“法治文化公園”等五服文化園;泉州交發集團為鳳山社區開發“泉城社區出入通”APP,助力社區綜治工作和疫情防控。 為切實有效消除治安盲區,提升服務群眾質量,東湖街道積極探索“網格+智能化”服務模式,動員駐區單位的285路視頻監控接入派出所或街道“綜治中心”端口;在“城中村”增設“亮燈”工程、“云廣播”工程;在老舊小區和重點場所建設以“視頻圍墻”為主的安防系統;在封閉式物業小區構建以無障通行、闖入報警為主的防控網格裝置,切實構建“天羅地網”防控體系,確保轄區內所有動態全掌控,有效提升技防水平和打擊實效。 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綜治+”社區治理和“黨建+”鄰里中心為平臺,發揮“網格效應”,引導社區“大平安”建設成員單位不斷激發內生動力,助力自治共治建設。其中,在東湖社區打造“標本兼治”的城中村社會治理模式,在圣湖社區探索推行“1+N”平安物業小區治理模式,在仁風社區試點實施“小社區大物業”治理模式等。同時,深入開展“平安社區、無詐小區、平安家庭”及“好保安、好巡邏”等一系列平安創建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解決基層治理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