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釉高圈足香爐 發現遺址 進駐兩個月 考古發掘成果累累 北峰位于泉州市中心市區的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毗鄰豐州古鎮。昨日上午,記者跟隨考古人員進入考古現場。發現遺址的地方,是當地稱為“西姑山”的坡地上。從村中臨山的一幢民宅旁小路進入,沿著狹窄的小路,穿過濃密稀疏不一的龍眼林,幾百米后,一處較為開闊的山坡地出現在眼前。站在山坡高處,可以看到北側的清源山和豐州葵山、雙陽山。 考古發掘區域用綠色圍擋圍起來,其內置三個臨時板房,分別為:辦公室、臨時庫房、值班室。在臨時板房內,考古隊員們正在整理發掘資料:修復出土陶瓷標本、編號、拍照、記錄、入庫。 西姑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張紅興老師是知名考古工作者,除了參與過大型陸地考古工作外,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之一,曾多次參與過國內外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工作。 張紅興介紹,2022年,西姑山附近列入道路改造工程項目范圍,泉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文物調查勘探專業隊伍,于2022年2月至3月對該項目用地進行為期50天的文物調查勘探,經地面調查發現在西姑山片區地表有大量古代建筑構件及生活用品;考古勘探發現該區域地下有古代磚鋪地面、石墻基以及無法打穿的遺物密集堆積區,推測該片區可能存在古代建筑遺址,而且遺址保存現狀較好。接著,考古隊根據調查、勘探發現,對疑似區域布置兩條探溝進行了試掘,最終證實了西姑山遺址的存在。從遺跡及遺物特征判斷該遺址為唐晚期至宋代的建筑基址,后經專家評審及國家、省、市文物局批準,確定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 今年5月初,西姑山遺址考古隊進駐,對遺址做了近兩個月的重點勘探,摸清了遺跡、文化堆積層核心區域分布情況,在遺址上布置了規格為5×5m的探方14個,嚴格按照考古操作規程進行考古發掘。至上個星期,第一階段野外發掘工作告一段落。目前,考古隊正在對考古資料進行梳理:核對圖紙、修復出土小件器物、建器物卡片等。 記者剛從鄉村小道進入遺址周邊時,沿路的山坡路面和土層,可見一些殘磚碎瓦、碗盤殘瓷片等,有的區域尤為集中。考古發掘的山坡圍擋里,有一片已經發掘的區域,大部分區域已經用防雨布遮蓋起來,透過縫隙,依稀可以看到墻基、磚鋪地面、瓦片等遺存。考古隊員介紹,出土具有特色的建筑構件、生活用品已經編號、拍照、測量、登記并放入臨時庫房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