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榮登抖音網友“最愛非遺小城”榜首,豐澤蟳埔的簪花圍更是摘得“最受歡迎非遺體驗項目”桂冠,簪花圍全球熱度三年未減。 這座“頭頂花園”之所以越來越盛,不僅是因泉州非遺的多元魅力,更得益于民主根系深扎:匯聚基層聲音的服務規范出臺,“五同”自治隊成立,一個個針對非遺傳承創新熱點、難點的人大代表建議落地見效,傳統文化保護與基層民主實踐深度融合,簪花圍在傳承中愈發鮮妍。 簪花圍“出圈”帶火泉州文旅 民主協商 “流動花園”的共治格局 簪花圍被譽為頭上的“流動花園”,其爆火熱潮始于2023年春節明星趙麗穎頭戴簪花圍亮相知名雜志,“闊褲大裾衫,頭花插欹欹”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習俗自此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三年里,蟳埔簪花圍等相關話題僅在抖音的流量就已超過300億次,不斷攀升的流量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僅蟳埔就誕生了300多家提供簪花圍服務的經營主體,攝影、花藝、美妝從業人員超千人。 蟳埔民俗文化村旅拍產業火爆 然而,現象級熱度的背后,傳統文化與商業化的博弈悄然上演,如何不讓堅持了千年的傳統元素被商業“稀釋”,如何讓傳統在規范中得以延續,讓蟳埔簪花圍長紅?人民民主的力量,發揮了關鍵作用。豐澤區創新性地將民主協商機制引入非遺保護,泉州市豐澤區蟳埔簪花圍民俗文化協會應運而生,目前已有120多名成員。通過民主協商,協會制定了12條行業規范經營公約,形成了“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的共治格局。 豐澤區蟳埔簪花圍民俗文化協會 《蟳埔女習俗“簪花圍”服務規范》團體標準也隨之緊鑼密鼓地推進制定。一份團體標準的落地,需要集思廣益,讓來自基層的聲音被充分傾聽,才能凝聚最大共識。記者了解到,豐澤區啟動民俗保護民主議事機制,組織蟳埔女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晨、蟳埔簪花圍民俗文化協會會長黃麗泳等專家,與商戶、居民共同參與標準制定討論,共開展了12輪協商;豐澤區人大常委會搭建線上、線下兩個民意收集渠道,共收集237條建議,讓簪花圍保護更接地氣、更聚民心。在各方的努力下,全國首個《簪花圍民俗文化保護與經營規范》于去年4月出臺,對簪花元素、從業人員要求、場地道具、服務流程、收費標準、溝通反饋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定。 蟳埔簪花圍團體標準發布會 “標準的出臺,能夠讓市民和游客簪花時獲得更好體驗,也是對傳統文化更深層次的堅守和傳承。”黃麗泳參與了每一輪協商,對于這份簪花圍“說明書”的誕生深有感觸。這一場非遺傳承的民主實踐,讓基層的聲音被聽到、被尊重,讓非遺保護有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更令人欣喜的是,泉州市地方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蟳埔女習俗簪花圍技藝》也于去年7月正式對外發布,為保護、傳承與推廣提供了專業指南。這一場非遺保護的民主實踐,讓傳統文化在創新發展中煥發新生,為非遺活態傳承提供了可借鑒的“泉州經驗”。 民主管理 社區治理的“花式創新” “非遺需要活態傳承與保護,想要保留‘民俗’內核,關鍵在人民。”豐澤區人大代表、蟳埔社區黨支部副書記莊群說,豐澤區持續深化實踐創新,讓蟳埔社區治理更接地氣、聚人氣、有生氣,讓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實踐中煥發更強生機活力。 在蟳埔,文化保護區被劃分為8個大網格,18個小網格。這些網格,是收集民聲的“神經末梢”。豐澤區東海街道和蟳埔社區的黨員干部、人大代表、網格員、民警、交警、城管、黨員志愿者等主動入格,將解決居民、游客的訴求嵌入網格中。收到“停車難”的反饋后,豐澤區便開辟了漁人碼頭停車場、蟳埔新東停車場及東海后埔片區征收指揮部停車場等3個公共停車場;聽聞游客有“游覽路線不清晰”的困擾,便結合游客游覽習慣和時間安排,規劃推出蟳埔區域全新的旅游動線建議,串聯多元文旅業態和多個熱門打卡點。一條條民聲需求、民生問題都被高效協調解決。 蟳埔民俗文化村周邊開設多個公共停車場 以機制創新,筑牢社區議事陣地,蟳埔構建起了主體廣泛、形式多樣、程序科學、制度健全、成效顯著的治理新局面。依托“黨建+”鄰里中心主陣地,蟳埔同步搭建社區黨員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等多元平臺,激活鄉賢資源與智慧,推動精準協商與精細服務深度融合。在此帶動下,蟳埔女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晨、蟳埔女金銀頭飾傳統制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勇躍等20余名技藝人才主動參與到旅游路線規劃、鄉土文化品牌打造中,為文化保護區提質增效注入鮮活力量。 蟳埔女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晨建言蟳埔女習俗保護 如今的蟳埔,已經開啟“五同”自治模式,吸納了包括技藝大師、鄉賢達人在內的234人,組建了黨員先鋒隊、簪花巾幗志愿隊、海上青年突擊隊、蟳埔女子民兵隊和民俗技藝巧匠隊,共同參與基層治理。“五同”自治隊伍已為蟳埔旅游發展規劃、基礎設施提質、文化品牌打造提供“蠔點子”50多條,并制定了13條鄰里守則,帶頭推廣蟳埔“大裾衫、闊腳褲”民俗等居規民約,讓居民群眾在決策共謀、問題共解中充分彰顯主體地位。 同時,“蚵殼厝邊居民議事協商平臺”“蟳埔女調解平臺”等“多橋”載體也發揮著紐帶作用,聯動群眾懇談會、黨員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社區監事會四大平臺,為自治共治鋪路搭橋,推動社會治理、綜治安全、環境整治等工作閉環運行,讓基層治理既有溫度又有力度。 民主監督 花開滿城的保障機制 “蟳埔旅游體驗感越來越棒,街巷‘美’起來了,‘進村難’也成了過去式。”來自上海的游客陳怡說道。2022年初,陳怡第一次來到蟳埔,遭遇了停車難、如廁難、游覽線路不清晰等問題。如今,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系統性的解決。 這些看得見的變化背后,是來自基層民主的堅實力量,其中人大代表的積極履職功不可沒。“豐海路蟳埔社區口路段存在交通安全隱患,八車道的豐海路無減速帶和隔離帶,機動車車速快,大型貨車頻繁進出;進村路口無信號燈,左轉車輛視線受阻;行人、電動車隨意橫穿馬路,缺乏隔離設施。”豐澤區人大代表戴增實對蟳埔發展中的各類民生問題關注已久。此前,他與另外一位豐澤區人大代表蔡東志一起就“改善蟳埔社區路口交通秩序及環境”提出了意見建議,推動相關部門對該路段進行專項整改。 莊群為外國駐滬、穗、廈總領事及其夫人簪花 這幾年,莊群提交的建議也多與蟳埔的發展相關。作為土生土長的蟳埔人,她充分發揮熟悉鄉情民意的優勢,積極收集社情民意,提交了《關于做好蟳埔民俗文化保護工作的建議》《關于推進蟳埔民俗文化村實施整體性保護的建議》《關于完善蟳埔漁人碼頭旅游服務設施的建議》等,每一條都針對蟳埔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凝聚著對家鄉建設的深切思考。 “愛美蟳埔號免費公交旅游專線”開通 一個個議案建議被有效采納落實,讓蟳埔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走進蟳埔,廢棄凌亂的百年磚墻被改造成提供路線導覽的“螃蟹墻”,以及講述歷史故事的“蠔殼墻”;“蟳埔號夜游免費巴士”“愛美蟳埔號免費公交旅游專線”開通,讓進村不再難;新增設的1250個車位,有效緩解了停車壓力;56座新建的旅游廁所、移動公廁,還有沿街30多家商鋪免費開放的內部廁所,讓游客無后顧之憂……這些實實在在的變化,是人大代表履職為民、民主監督落地見效的最好見證,讓蟳埔實現從“流量”到“留量”的高質量發展。 豐澤區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代表頭戴簪花圍入場。(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供圖) 人大代表履職方式的創新,也為蟳埔發展注入了新動能。去年10月,豐澤區創新推出人大代表“碼”上履職平臺,通過數字化手段打通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該平臺集在線聯系、評議、票決等功能于一體,實現聯系代表“碼上見”、建議“碼上提”、項目“碼上議”等六大應用場景。群眾想要反映與蟳埔相關的問題時,只需通過手機微信,訴求便能直接傳遞給人大代表。平臺最大亮點在于構建“即時響應—閉環落實”機制,群眾訴求“一鍵”直達,代表須限時回應;代表建議轉交部門后,須限時辦理并接受滿意度評價,確保“事事有回音”。這一創新實踐讓民意表達更通暢、民主監督更高效,豐富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層實現形式,更好地發揮人大制度優勢和人大代表主體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蟳埔女習俗的傳承、保護與發展堅定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從簪花圍的傳承保護到社區治理的創新,從人大代表的履職盡責到數字平臺的賦能增效,民主的種子在這座千年漁村生根發芽,使簪花常開、熱度長續。 來源:泉州晚報社、豐澤區融媒體中心 作者:李菁、莊建平、張沼婢、莊偉莉、王志超、陳庚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