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蟳埔女“簪花圍”火爆出圈,其獨特的頭飾與服飾風韻彰顯漁女的原生態之美,具有源于習俗、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豐厚文化內涵。區總工會啟動“‘工’簪美好”豐澤區“蟳埔女文化”研學引領項目,組織“宣講+訪談+文體”系列活動,打造蟳埔女文化品牌,大力弘揚“蟳埔女精神”,引領職工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實現美好生活。 借“福”出鏡,匠心匠造,簪出“勞動美” 深入挖掘簪花寓意、服飾中勞動因子及金飾中的勤勞密碼,全方位展現蟳埔女勞動精神。一是舉辦蟳埔女簪花系列文化講座6場,引領職工學員感受其文化習俗中蘊含的勞動美麗、吉祥平安、生活美好的精神內核。二是組織拍攝3部研學引領系列短視頻,詮釋蟳埔女“簪花圍”、服飾(大裾衫、闊腿褲)和“蜂·月”金釵三件“傳家寶”蘊含的“勞動有福、勞動造福”密碼,其中《一針一線織就“大美蟳埔”》短視頻在全市“輝煌75載·共譜新華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主題短視頻大賽中榮獲三等獎,被省文旅廳評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案例”。三是舉辦“海絲豐韻·匠心匠造”系列訪談活動3場次,采取“宣講+展播”模式,先后組織工匠黃晨和金飾匠人黃勇躍等蟳埔文化形象代言人,走進蟳埔游客服務中心和周邊園區企業,深入闡述蟳埔美學文化,大力弘揚蟳埔女勞動精神。 借“潮”出圈,守正創新,簪出“幸福花” 實施“工會+文旅”專項行動,借勢用力,持續在拓展內涵、打造品牌上做文章,不斷擴大蟳埔文化綜合效應。一是全力推進蟳埔文化推廣,開辟“簪花非遺之旅”等三條線路線上報名通道,組織500多名返豐職工“免費游豐澤”活動,提升返豐職工幸福感。二是舉辦“花樣上新”系列文創活動,舉辦“花樣上新”職工簪花大賽,組織4場簪花技藝培訓,通過職工“一對一”結對DIY簪花競技,評選出14項簪花生活化場景應用案例,推動簪花藝術走進職工生活,妝點職工生活。三是搭建研學平臺和培訓基地,依托黎明大學師資力量,以黃晨和黃勇躍工匠工作室為中心,輻射社區服務中心等場所,組織開展簪花圍技藝、服飾縫織、盤頭等培訓,帶動當地居民群眾學習傳統技藝,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 借“花”為媒,睦鄰善治,簪出“漁家樂” 主動對接“黨建+”社區鄰里中心建設、物業管理提升等基層治理,借助攝影家協會、餐飲協會等機構優勢,組織系列活動,以文化風,風化成俗,增進鄰里和諧。一是組織“尋找最美蟳埔阿姨”采風活動,圍繞物業管理提升,將蟳埔女簪花圍、挑海蠣子、挖海蠣肉等勞作串點成線,通過相片征集、相片故事和體驗感受等環節,傳遞“煙火氣”背后的勞動快樂。二是創新推出“蟳埔阿姨鄰里調解中心”,區勞模張麗娥聯系和發動蟳埔阿姨參與鄰里調解,有效化糾紛于訴前,取得較好社會反響。三是推出“家+”親鄰睦鄰系列活動,結合“簪花宴”推廣活動,依托蟳埔社區“黨建+”鄰里中心長者食堂,聯合區婦聯,推出“家的味道”烹飪技藝大賽,組織職工挖海蠣肉和烹飪海蠣煎等“漁家樂”活動,增進鄰里交往、親情友誼,推動親鄰睦鄰。 |